说李世民忌恨魏征多次谏言屡屡顶撞他信钰证券 ,所以才秋后算账的,大概是真的小看李世民这位可以比肩秦皇汉武的明君了。
李世民,唐太祖李渊第二子,西魏“八柱国”李虎之后,出身陇西李氏,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,战国末期秦国陇西侯李信,西汉汉武时期的飞将军李广,魏晋时期西凉王李暠……这个氏族一直都是非富即贵。
隋末,李渊趁乱而起晋阳起兵,短短七年便震寰宇内一统山河,这其中和他的儿子李世民的能征善战是分不开的。李世民的威望很高,太子李建成忌惮不已,再加上李渊的优柔寡断,方方面面的原因交错在一起,最后李世民冒天下之大不韪武力夺权,发动玄武门之变,手起刀落灭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,过后不久便逼迫刘渊退位,登上了九五之尊。
展开剩余77%倘若李世民登基以后毫无作为,没有灭东突厥灭薛延陀被西域诸国尊称为“天可汗”信钰证券 ,也没有下马治天下,贞观盛世,那他史书上也不过是一个杀兄弑弟逼宫造反的乱臣贼子而已。
但是,李世民终究还是对得起他这个名字的,济世安民。
所以,我特别喜欢《琅琊榜2》中,萧元启造反失败后,说的那句话:
倘若我开创了大梁的百年盛世繁华,又有谁敢说我今天错了?
所以,现在没有人敢说,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真的错了,反而被尊为何秦皇汉武比肩的赫赫明君。
但是,玄武门之变对于李唐来说还是影响极大的,因为他严重的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,就算自己不是嫡长子,也可以通过武力夺权可以获取,这样武力夺权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血雨腥风,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李唐王朝。
其次,还有一点就是,李世民野心勃勃争来皇位,夙兴夜寐励精图治,除了想要让他李家王朝可以延续下去除了想要这至尊权力之外,那剩余的,就是史书的那点名声了。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李世民对于玄武门之变中,多次抹黑李建成和李元吉,将他自己设定为被迫的一方,又比如对待那位丢了天下也丢了性命的表叔杨广的抹黑,不都可以看出李世民对待这个名声有多看重吗?
魏征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,也确实非常重要,不仅听闻魏征病逝后,说出魏征是他的镜子这样的话,更是痛哭流涕,废朝五日,亲笔撰写碑文。可为何魏征尸骨未寒,李世民便翻脸无情,不仅砸毁了魏征的墓碑,而且还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解除了。
在我看来,原因有三。
他可以容忍魏征是李建成的人,不仅是因为重用魏征可以彰显自己礼贤下士宽容大度不计前嫌,更是因为魏征是个治国好手,事实证明确实如此,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。他也可以容忍魏征多次出言直谏,毫无顾忌的以下犯上的顶撞他,因为这不仅仅可以彰显他为君大度,更是因为魏征的直谏,言之有理。
但是,他不能容忍,魏征将陈奏事宜等送给了史官褚遂良看,为自己谋的一个青史留名。在这一点上,马周就是另一种选择。马周,到现在声名不显,其实他也曾在唐太宗时期多次谏言,但是此人临死前就将曾经谏言的奏本等物全部烧掉,逝世之后,陪葬昭陵,李世民也曾多次表示自己很想念马周,也因此福荫子孙。
其次,魏征生前曾极力向李世民推荐的中书侍郎杜正伦,以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才,然而就在他死后不久,太子李承乾谋反,侯君集以大逆罪被杀,杜正伦被罢黜。而这两人恰恰都是魏征举荐的,所以李世民怀疑魏征有结党营私的嫌疑,虽然他魏征多次谏言无所畏惧,但是有为子孙谋后路的嫌疑。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是任何一个皇帝都难以容忍的,还有就是李世民内心对待这位名臣的失望。
最后,魏征去世的时候是贞观十七年,即公元643年,而唐太宗是在贞观二十三年,即公元649年去世的。众所周知,唐太宗虽然贤明,但是在老年还是有些昏庸以及好大喜功,所以在唐太宗怒而推倒魏征的墓碑这种事,如果是在壮年时应该是不会做出来的,这时候的李世民,已经算不上是那个英明神武济世安民的天策上将了。
论迹不论心,魏征死后李世民推了墓碑,难免会有人说他睚眦必报,所以无论是抱着及时止损还是抱着认错的态度又或者是爱惜羽毛,李世民还是自己找了个台阶信钰证券 ,为自己这次“任性”的行为买了单。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失败后,总结教训的他感叹因为没有魏征,所以才犯次打错,所以修复了魏征的墓碑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